The Republic of Agora

香港2023回顧


集誌社 | 2023.12.27

  1. 國安通緝 周庭棄保 遊行掛牌 區選投票率創新低
  2. 大埔碎屍案 工傷控誤殺 世紀暴雨 揭紅山半島僭建「重現」
  3. 通關除罩經濟未復常 金融中心變「遺址」 股樓齊跌財赤負資產

1

文|何珮瑚

image01

來到2023年,國安警至今已拘285人。這一年,更兩度懸紅各百萬元,全球通緝羅冠聰等13位身在海外的社運人士。高官說,被通緝者是「過街老鼠」會被「終身追捕」。國安法被捕者周庭指,「被北上」後取回護照,到加拿大升學後宣布「棄保」。

國安法下的「世紀審訊」展開,47人初選案開審,已完成口頭結案陳詞,最快三至四個月後方有裁決;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等人被指控涉嫌「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等罪,黎被還押逾千日後,案件12月開審。

新常態下,遊行示威要「掛牌」、勞工團體申請遊行後卻「撤回」、在維園悼六四的人被捕;尊子漫畫被停刊、「敏感」人物著作在公共圖書館被下架;民主黨由搞飯聚、到參選、搞年宵皆被DQ。區議會選舉、運作機制也被「完善」;新區議會大削直選、加插間選、恢復委任、民主派入閘無門。12月的區選,投票率得27.54%,屬回歸以來新低。

image02 ▲ 這一年,更兩度懸紅各百萬元,全球通緝羅冠聰等13位身在海外的社運人士。(資料圖片/陳朗熹攝)

國安海外通緝13人 在港親人被捕、被助查

image03

image04

image05

image06

港府多次強調《香港國安法》具域外效力,若有人在境外從事分裂國家和顛覆國家政權等活動,將可透過該法行使刑事管轄權。今年,警方國安處表示,注意到有人在海外繼續作危害國家安全行為,兩度懸紅百萬、通緝共13名身在海外、被指涉違反《港區國安法》人士,包括前立法會議員羅冠聰、「香港議會」發起人袁弓夷、立法會前議員許智峯及社運人士許穎婷等。

國安警先於今年7月3日,以100萬元懸紅,通緝立法會前議員郭榮鏗、羅冠聰、香港民主委員會執行總監郭鳳儀等八人。而首度通緝的約兩個月內,八名被通緝者有超過30名親友被帶走問話助查、拘捕,包括羅冠聰的父母、兄及其女友,「香港議會」發起人袁弓夷的前妻、子女、聲明脫離翁媳關係的立法會議員容海恩等。

image07 ▲ 林朗彥等前「香港眾志」成員,被指涉嫌營運「Mee懲罰師」支援羅冠聰,遭國安警拘捕。(資料圖表/廖俊升攝)

image08 ▲ 袁弓夷兒子袁彌昌在7月24日被助查後離開警署。(資料圖表/CCW攝)

此外,林朗彥、李啟靖等七名前「香港眾志」成員,被指涉嫌營運「Mee懲罰師」手機應用程式,賺取資金支援羅冠聰,遭國安警以涉嫌「串謀勾結境外勢力」、「串謀作具煽動意圖行為」等罪名拘捕。

特首李家超形容被通緝者是「過街老鼠」,要避之則吉,會被終身追捕。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形容被通緝食「人肉饅頭」,又指若相關人士對外國政府失去利用價值,「將會是一個棄卒」。

image09

國安警其後在12月14日宣布再懸紅通緝另外五名、涉煽違反《香港國安法》的人士時,國安處總警司李桂華同日公佈,已拘捕4人涉透過網上訂閱資助許智峯和羅冠聰。

周庭爆被寫「悔過書」、被北上參觀「贖」回護照

至於2020年涉違「勾結外國勢力罪」被捕,事後獲准保釋的前香港眾志成員周庭,今年七月獲准發還護照赴加拿大升學,身處加拿大的她在12月宣布棄保離港。周在社交媒體發文公佈消息,同時提到警方國安處曾要求她寫「悔過書」,及到深圳參觀,以換取發還護照。李桂華在12月14日回應事件時稱,周庭目前仍未「正式犯法」,期望她把握機會回港,否則限期過後無回港報到便會成為逃犯,屆時警方會正式通緝她。

image10

image11

285人涉國安案件被捕

保安局回覆《集誌社》查詢時稱,截至今年12月8日,本港已有285人涉及「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的案件被捕。局方又稱,就相關案件有172人及5間公司被檢控,其中107人已被定罪或正等候判刑,其中32人涉及國安法下的罪行。

國安法外,還有23條。特首李家超在最新一份的《施政報告》預告,將於明年內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又稱23條將與國安法連結起來,建立有效的國安法律系統。

image12

維園悼六四 兩人被指涉煽動被捕

image13 ▲ 六月三日,關振邦和劉家儀在維園悼六四被捕。(資料圖片/劉貳龍攝)

本港今年終於熬過三年多的新冠疫情,各界常形容社會疫後逐漸「復常」,在口罩令已被撤銷的同時,疫情前實施的《禁止蒙面規例》仍然生效。究竟本港公民社會能否復常?與「正常」相距多遠呢? 保安局回覆指,「因應現時國家安全隱患仍然存在」,港府認為目前仍有必要保留《禁蒙面法》,又稱會密切留意整體社會情況,並適時作出檢討。當局補充,截至2023年第二季,就法庭已審結的案件而言,共有78人被檢控,當中27人被定罪。至於多少人因違反該規例被捕,保安局表示,警方未有備存相關分項統計數字。惟翻查紀錄,局方曾表示,截至2022年6月,共有683人因涉違反《禁蒙面法》被捕。

image14 ▲ 警方拉起橙帶,作出拘捕。(資料圖片/劉貳龍攝)

image15

今年為疫後首個六四,但維園已連續第四年沒有燭光集會、支聯會亦已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多個內地省份同鄉社團合辦的「家鄉市集嘉年華」。

早在六四前夕,維園、銅鑼灣、中聯辦一帶已有大批警方佈防,當日警方共拘捕四人,另有四人涉破壞社會安寧被帶返警署調查。

四名被捕者當中,三人被指涉嫌「作出具煽動意圖的作為」被捕,包括穿上「89 64 20」黑衣上衣、燭光「真相」上衣,到維園噴水池旁邊悼念的天安門母親運動代表劉家儀、前支聯會義工關振邦。二人當時手執六支白玫瑰、四支紅玫瑰,高舉寫有「堅守良知與追求自由的人」等字的A4紙,警方隨即拉起橙帶封鎖線,將兩人帶上警車。另一名被捕人士則是牙醫李盈姿,警方指,李懷疑佩戴兩條有煽動字句的布帶。此外,藝術家三木晚上在崇光百貨附近被帶上警車,警方稱他涉嫌「在公眾地方行為不檢」。

六四當日,大批警員在維園內外戒備,帶走或拘捕叫口號、被搜出標語的市民,但仍有人堅持尋找公開悼念的可能性,如有人在銅鑼灣默默亮起手機燈、在鬧市翻開北島詩集。

image16

image17

image18

這一日內,共帶走23人助查,拘捕一人。被捕人士為社運人士嚴敏華的母親、推拿師區家寶,她當時在怡和街附近,舉起「為民保健」資訊的廣告紙牌,被警員截停期間拒絕離開,隨後被帶上警車離開;而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駐港特派記者、前記協主席麥燕庭當日稱在工作期間被警方帶走。據《集誌社》記者統計,當日被警方帶走的其中20名市民前,附近並無混亂、人群聚集或衡突;其中14人穿了印有香港或政治字眼的衣服、或持有悼念相關道具、或曾作出表達訴求。

image19 ▲ 六四當日,社民連陳寶瑩在銅鑼灣被警方帶走。(資料圖片/劉貳龍攝)

社民連指遭國安警告不得參與勞工遊行

六四公開悼念受阻,民生議題的遊行集會自由又可有受影響?隨本港撤銷「限聚令」,公民團體亦重新按《公安條例》通知集會、遊行。三月初,香港婦女勞工協會一度獲警方發出不反對通知書,原訂在3月5日,即三八婦女節前的周日,由灣仔修頓球場遊行至金鐘政總。然而,女工會在遊行前夕決定取消遊行,及後,社民連在原訂遊行日期披露,四名成員曾遭國安警問話,警告他們不得參與遊行,若堅持出席將被拘捕。女工會隨後在社交媒體交代事件時稱,警方發出不反對通知書後曾多次約見,女工會「已竭力落實行動而作出修訂建議」,但結果仍未能如願舉行。

image20 ▲ 今年三月,將軍澳出現了首個具新香港特色的「掛牌遊行」。(資料圖片/CCW攝)

image21 ▲ 有編號的遊行頸牌。(資料圖片/CCW攝)

都會駅業主掛牌遊行

另一邊廂,都會駅業主委員會三月底發起遊行集會,反對在將軍澳區內填海及興建厭惡性設施,為疫情後首個獲發不反對通知書且順利舉行的遊行。然而,參加者須佩戴掛頸號碼牌以作識別,亦被要求不戴口罩;警方亦要求舉辦方確保參加者不會有「不利國安」的行為。

四月初,前職工盟主席黃迺元、前幹事杜振豪,以個人名義向警方申請「五一遊行」。

四月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六天,在4月15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致辭時提到,遊行不是表達利益訴求的唯一方式,環保、民生等訴求很容易被騎劫,希望香港求同存異、理性溝通,「天天辦會展,搞創科、拼經濟、跑馬、跳舞、炒股、『揾啲錢』」。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在同月17日,也撤回勞動節遊行的申請。勞聯秘書長周小松當時表示,因「擔心容易被騎劫滲透」而撤回,與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的言論無關。

到了四月底的一個早上,職工盟前主席黃迺元一度失聯,及後取消5.1遊行申請,但限於《港區國安法》第63條,無法透露詳情。

image22 ▲ 尊子在《明報》的漫畫欄目,今年被停刊。(資料圖片/Nasha Chan攝)

遊行集會「失色」,出版自由也受困。筆名「尊子」的政治漫畫家黃紀鈞,發表的時事政治諷刺漫畫,自去年十月起遭官方六度批評。今年5月11日,明報刊登公告宣布,尊子在該報的兩個政治漫畫欄目「尊子漫畫」、「乜議員漫畫」將於5月14日起停刊,為在該報已有40年歷史的專欄劃上句號。《集誌社》曾報道,尊子漫畫宣布停刊同日,有關尊子的21項書籍及資料,突遭公共圖書館下架。

image23

區議會未能入閘 民主黨:大有大做、細有細做

結社自由,在今年又是什麼光景?民主黨原計劃今年初舉行籌辦春茗,然而數度因會場突出現「緊急維修」被迫取消,該黨此後去信邀請政務司長陳國基就《施政報告》會面,亦被對方以「公務繁忙」為由拒絕。至今年11月,民主黨職員、副主席伍凱欣以個人身份投得維園年宵攤位後,均被DQ。以上種種,加上民主黨在立法會、未來一屆區議會均沒有議席,令其前景備受關注,主席羅健熙就表示,「大有大做、細有細做」,強調黨友仍希望繼續堅持工作。

過去幾年,公民組織因應政治環境相繼解散、民主派區議會議員因2021年宣誓風波引離職潮,隨後在新一屆區選亦難以入閘。縱然公民社會變得飄零,但《集誌社》今年訪問三名民主派的「一屆區議員」、國泰航空空中服務員工會、曾為職工盟屬會的清潔服務業職工會,以及轉任利東邨業主立案法團司庫的前區議員陳炳洋等,仍有人堅持與無力感共存,留守社區並促進議題討論。

image24 ▲ 新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寫下歷史新低的紀錄。(資料圖片/陳朗熹攝)

新區議會投票率創新低

政治方面,今年立法會鬧出「好聲音」風波、地區上出現「歡送黃大仙DO」爭議,而區議會制度被「完善」了,投票率創新低,大批區議「敗部」復活。

政府繼前年「完善」立會選制,今年五月,政府再公布「完善」區選制度。新選制下,直選成分大減,直選議席由452席大削至88席、地區委員會「間選」176席、委任制「復活」設179席,保留27席當然議席。入閘參選直選和「間選」,要獲地區三會提名、認可愛國,今年再無民主派入閘,連中間派也未能入閘。然而,《集誌社》揭發經民聯其中一位參選人陶皜訊,在2019年出選區議會時,曾公開表示支持「五大訴求」,今次也能「入閘」,令人質疑「誰主愛國」。陶在今次區選最後落敗。

image25

image26

image27

投票前夕,副政務司長卓永興表示,政府高度重視區選,「無所不用其極」的宣傳。12月投票日,一度因「系統故障」延長投票1.5小時,投票率是27.54%,屬回歸以來最低。經民聯梁美芬說「目測」投票率過三成。

建制政黨「敗部復活」

而上屆大敗的建制政黨「敗部復活」,民建聯奪109席成最大黨。新一屆區議會中,470名議員絕大多數為建制派,特首李家超形容新一屆區議員「背景多元」。

image28

image29

500人晚宴歡送黃大仙DO鬧風波

來屆區議會主席將由各區民政專員擔任,不過今年中就曾鬧「歡送風波」。黃大仙民政專員黃智華赴京進修前,地區人士夾錢筵開43席歡送,政府承認是由九龍社團聯會統籌、約500人參與,不涉及公帑。事件惹來建制中人不滿,前特首梁振英指活動是浮誇浪費。主辦方曾回應《集誌社》指,花費實數估計是20萬元左右,更稱如有官員受市民擁戴,相信會繼續歡送,而形式值得思考。

聲稱眾官出席 立會好聲音胎死腹中

全屬「愛國者」的立法會,也鬧出「好聲音」風波。原訂在9月8日在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的「立會好聲音」,受到歡送風波「波及」,多名建制派議員「辭演」,其後主辦單位藍星行動發新聞稿表示,經商討後認為現時不宜舉行、取消活動。《集誌社》取得一封由「藍星行動」發出的「邀請函」,邀請贊助五萬至80萬元不等,又附上一份50人名單,聲稱特首李家超等高官議員「已確定出席」,有「被確認」會出席的議員表示沒收過邀請。

image30 ▲ 除立會好聲音外,部分立法會議員過往亦曾參與表演活動。(李鎮強Facebook圖片)

47人案「世紀審訊」

image31

政制上,建制派「復活」。不少捲入國安法案件的民主派人士,今年面對審訊。其中,47名民主派於2020年發起「35+初選」,隨後在2021年2月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案件終在二月開審,部分被告自被捕後還押近兩年。這場「馬拉松式」的審訊歷時118日後,控辯雙方在12月4日,終於完成所有結案陳詞,法官陳慶偉當時預計最快須3至4個月後方有裁決,並強調未能保證能否如期裁決。

image32 ▲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涉及的國安案件開審,反恐警員荷槍實彈戒備。(資料圖片/梁文熙攝)

另外,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蘋果日報》三間相關公司,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等罪,案件原訂於2022年9月開審,經歷兩度押後,最終在12月18日開審,預料審期為80日。黎智英2020年12月被起訴,一度獲准保釋,若由欺詐案被拒保釋起計,開審時已連續被還押逾1100日。

至於2022年10月開審,前《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及署任總編輯林紹桐,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案,今年6月底完成結案陳詞,原定於今年10月4日裁決,隨後押後至11月15日,最終因應英國樞密院日前就一宗煽動案頒布判詞,裁決日再改為進行陳詞。而由於上訴庭正處理人民力量前副主席譚得志(快必)的煽動文字案,審理立場案的法官郭偉健認為,在「快必案」上訴有結果後的30日內,方再就立場案作裁決,而快必案最遲於明年三月裁決。

image33 ▲ 前《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及署任總編輯林紹桐,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案,判決一再押後。(資料圖片)

後記:好好紀錄已經相當重要

過去一年,有關政治、國安處拘捕社運人士的消息,斷斷續續透過新聞push出現,日復日下來,雖有印象,但漸漸開始忘記出現什麼荒謬的事情,或者當刻看到新聞的時候的感覺。

回顧系列,恰巧是個好機會,有系統地、重整一年下來,究竟發生過什麼事。「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首場區議會選舉,未有民主派成功入閘、國安警連番拘捕或通緝社運人士,諷刺時弊的政治漫畫被批評、疫情後組織申辦遊行集會被拒等,仍偶爾會令人感覺猶如生活在大浪之下。

回頭一看,2023年的確值得沮喪的事,但另一邊廂,仍有不少人以自己的方式堅守相信的價值,學習在新常態下找回步伐。每次看到他們,都為我帶來安慰和力量。

如同Janice,在今日的大環境下,我亦曾對於報道未能引起迴響,或未能令部分政策得以改善感到無力。但就在整理回顧時發現,原來自己連今年的新聞都開始記不住的時候、或有如升所言,在變幻前寫下的字句都具有意義的時候,我想,好好紀錄已經相當重要。

最近重看《奇異博士》,看到古一大師教誨男主角控制力量時提到:“You cannot beat a river into submission. You have to surrender to its current, and use its power as your own.”(你無法改變河流的流向,你要順勢而為,將它的能量轉化爲自己的能量)新的一年,願我們都找到轉化能量的方法,在這個世界攜手前行。

2

文|廖俊升

image34

2023,香港人歷盡天災人禍。捱過最熱炎夏,迎來超強颱風、碰上號稱「500年一遇」世紀暴雨,水淹港鐵站、山崩斷路、紅山半島僭建問題「傾瀉」。《集誌社》記者重返僭建霸官地現場,發現一度「被遮蓋」的懷疑僭建樓層近日已「重光」。

大氣候「極端」,人禍悲劇亦不斷,今年有23宗致命工業意外,西九龍地盤密閉空間,工人遭反鎖被困中毒亡,判頭涉嫌誤殺被控。高官說香港已「由亂到治」,但總體罪案數字按年增逾三成,年初蔡天鳳被碎屍案,轟動全港。

體壇也刮起「風暴」,冰球國際賽捲入播錯國歌風波,港隊在壓力下仍歷史性奪金。不安中仍見光芒,亞運港將奪53面獎牌,港足取得第四,創歷來佳績,振奮苦澀中的香港人。走過劫難,2023到此為止,香港明年會如何?

image35

天災 最熱夏天、十號風球、世紀暴雨

image36

極端天氣席捲全球,這一年,香港也難獨善其身。六月至八月,香港平均氣溫達破紀錄的29.7度,成最熱夏天。走過炎夏,天災連連,9月1日颱風蘇拉襲港,天文台繼2018年颱風山竹後,再發十號風球,多處塌樹水浸、約6,000棵樹遭移除,逾80人受傷。

1884年以來最高一小時雨量

蘇拉之後,颱風海葵緊接襲港。9月7日晚,風雨聲狂號,香港下了一場「世紀暴雨」,當晚11時至午夜,錄得一小時158.1毫米雨量,破1884年以來紀錄,天文台發黑色暴雨警告。24小時雨量達638.5毫米,一日暴雨,約為香港全年平均總雨量的四分之一。

image37

12月,耀興道山泥傾瀉現場仍封鎖,路政署表示,已完成首階段緊急復修,現正搭建臨時通道,通往離地面約百米高的山泥傾瀉頂部,預計明年1月初完成,之後將勘察、以確定第二階段復修細節。工程需時將視乎最終規模,署方爭取於明年中完成,其後土力處會做進行長遠鞏固山坡工作。

政府形容「500年一遇」 深圳暴雨中排洪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形容暴雨是「500年一遇」,政府首發「極端情況」。9月7日晚,深圳凌晨12時排洪,港府在11時44分、即排洪前16分鐘,發新聞稿通知市民。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說,北區多處水浸,與排洪無直接關係。《集誌社》記者事後走訪北區鄉村,村民憶述暴雨,水深及膝、有人盡失家當、破窗「逃難」,質疑為排洪所致。

水淹港鐵站 山泥傾瀉揭紅山半島僭建

暴雨水淹黃大仙港鐵站、黃大仙中心沒頂;南區歷史建築春磡角砲台水浸。筲箕灣耀興道山泥傾瀉、巨石擋路。山泥傾瀉更揭紅山半島僭建、霸官地風波。大潭紅山半島大幅山泥傾瀉,獨立屋地基外露、揭疑拆擋土牆建地庫,屋宇署事後巡查,說要進入85間獨立屋查僭建。《集誌社》記者當時調查發現,最少22間獨立屋有懷疑僭建地庫。

image38 ▲ 12月,記者再到受暴雨衝擊損毀的黃大仙站,現如常運作。一度被暴雨滅頂的黃大仙中心,受影響位置已復原,商戶復業。

image39

紅山半島懷疑擋土牆僭建 未見改動

12月,記者回到紅山半島現場,發現再有單位已移除屬官地的人工植被或雜物。例如42號屋,9月13日、10月31日,該屋官地位置被填平、並鋪有植被,記者12月20日再訪,官地範圍已復原一片棕色。

部分單位,懷疑仍有僭建或霸佔官地,如擋土牆上有窗戶、冷氣,疑在擋土牆後方僭建地庫的28號屋,未見任何變化。

image40

image41

image42

一度被遮住 巨型玻璃重現

另外,據網媒「爆炸頭」9月13日發布片段,178號主臥室樓層下方,本應屬實心的牆壁,出現一塊大型玻璃,疑後方被挖空、「向下發展」。《集誌社》9月15日及10月底到場,該處一度還原為牆壁、大型玻璃消失。惟記者12月再到場發現,大型玻璃重現。

說過「違契就係違契」的甯漢豪,曾稱掌握部分證據、將會提控,如今進展如何?屋宇署12月22日公布,屋宇署及地政總署,在11月已巡查了紅山半島臨海85間獨立屋,發現70間涉及僭建或霸官地,當中有29間同時涉及僭建及非法佔用政府土地;40間涉及僭建,一間涉及非法佔用政府土地,只有15間未有發現違規。

大熱、大雨過後,12月,冷鋒來臨,12月16日天文台發出今年首個寒冷天氣警告。年尾數日,預計天氣乾燥寒冷、大致天晴,期望香港來年繼續放晴。

image43 ▲ 紅山半島70至74號屋的山泥傾瀉,令該屋苑的僭建問題曝光。

工傷 23宗致命工傷 修例後未動用最重條例檢控

image44 ▲ 安達臣道塌天秤三死工傷遺屬許太今年十月離世。(資料圖片/Nasha Chan攝)

天災之外,奪命工傷頻頻。《集誌社》統計,今年有29宗致命工傷裁決,平均罰款為99,512元。今年四月,政府修訂職安健條例,嚴重罪行可作「公訴」,最高罰款1000萬元。不過,條例刊憲當日,上環一名工人在大廈外牆洗冷氣機時墮斃。

截至12月28日,有23工人死於工傷,當中19宗為建造業。《集誌社》盤點,修例至今發生至少14宗致命工傷,而政府以最高罰款300萬元的「簡易程序」,檢控其中三意外的東主,未動用最高刑罰千萬元的「公訴」。

image45

image46

image47

image48

推出暑熱警告 勞工處巡查逾兩萬次零檢控

五月,政府推出暑熱警告,讓工友按指引休息,但無法律效力。今年,勞工處共發出71次「黃色暑熱警告」,曾一天內「三上三落」。《集誌社》曾報道,有地盤未執行指引,工人無休息。勞工處表示,5月15日至10月31日,處方巡查約21,000次,發出約1,000個警告,不過,沒有提出檢控。

暑熱工作下死者 解剖報告指心肌梗塞致死

《集誌社》曾報道,六月,中大一名姓葉工人,在「黃色暑熱警告」下工作,暈倒身亡。勞工處12月22日回覆《集誌社》指,已完成調查,沒發現違反職安健法例。記者獲悉,家屬近日獲得死者解剖報告,葉患冠狀動脈血栓、心肌梗塞致死,工權會引述律師意見指,報告著重醫學分析,不考慮工作環境,無法證實工作令葉病發,難視作工傷,屬制度缺憾,加上暑熱指引無法律效力,難以追究。

image49 ▲ 黃色警告下,工人可按不同勞動量獲不同休息時間,屬極重勞動的紮鐵工按指引每小時可休息45分鐘。(資料圖片/梁文熙攝)

image50

反鎖密閉空間工人亡 判頭遭控誤殺

九月,港鐵西九龍商場「圓方」地盤工傷,兩工人遭反鎖在密閉管道一晚,疑硫化氫中毒死亡。警方指,判頭曾派人到管道尋人,惟只找了管道入口約十米,未發現死者便離開,死者身處距入口百米位置。警方拘捕62歲判頭、40歲公司經理,控以誤殺罪,12月27日再提堂。勞工處表示,今年截至10月,巡查密閉空間工程約450多次,發出100多份書面警告及10份「敦促改善通知書」,並提出22宗檢控。

天秤意外遺孀許太逝世

令人傷感的,還有這宗工傷的延續。去年安達臣道天秤倒塌釀三死,奪電工許文明性命,遺下患乳癌的遺孀蔣惠,及五歲和八歲女兒。許太今年初接受《集誌社》訪問,她保持樂觀,也寄語港人「幸福憑心安快樂是選擇」。工程總承建商「精進建築有限公司」等公司及個人,被控67罪,案件押後至明年1月30日提訴。然而,尚未等到審訊結果,許太今年十月離世。

image51

精進被釘牌 前同系公司卓越接手工程

與這宗三死工傷承建商同系的「精進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今年11月被屋宇署「釘牌」,五私人項目須換承建商。屋宇署11月證實,五項目由卓越天工接手。然而卓越被揭與精進、及其母公司興聯集團,曾註冊同一辦事處地址、部分董事相同,被質疑「左手交右手」。

image52 ▲ 涉去年12月油塘地盤塌工字鐵擊斃工人事故「精進建築工程」被初牌後,五工程由曾同系「卓越天工」接手。(相片提供:全民新聞)

罪案增逾三成 被譏「國際大刀會」

image53

天氣極端、工傷未停,在國安法下,特首說香港正邁向「由治及興」,治安有何變化?今年首三季,整體罪案按年增逾三成,街頭持刀傷人案頻生,港被譏「國際大刀會」,更發生轟動的「蔡天鳳碎屍案」。

二月蔡天鳳碎屍案 轟動全港

今年二月,28歲模特兒、譚仔創辦人媳婦蔡天鳳失蹤。警方發現,蔡於大埔一間村屋內,遭肢解烹屍,湯煲藏人體組織、頭顱等、混青紅蘿蔔湯渣。死者前夫鄺港智、前家翁鄺球和前大伯鄺港傑被控謀殺,前家姑李瑞香被控妨礙司法公正。

持刀傷人案不斷 李家超:香港是最安全城市之一

暴力罪案,更在街頭瀰漫,持刀傷人案頻生。三月元朗康樂路一名七旬男子,被人斬死、手腳有八處刀傷,警拘至少七男一女。

十一月大埔斬人案,兩名男子在酒吧疑被人用刀襲擊,至少七男涉傷人被捕。十二月上水新豐路斬人案,有男子被斬燒車,警拘至少12人,涉與上水多宗傷人案有關。

3,048宗傷人及嚴重毆打 26宗兇殺

警方回覆《集誌社》,今年首十個月,整體罪案數字為75,670宗,按年同期增18,818宗(33%)。今年首十個月,兇殺案有25宗,較去年多一宗,而傷人及嚴重毆打有3,048宗,較去年多68宗。傷人及嚴重毆打案件之中,今年首十月有231宗與三合會相關,數字較去年同期少37宗。警方指,首十月整體破案率為26%,兇殺和傷人及嚴重毆打案的破案率則分別為九成六及七成,而與三合會相關的傷人及嚴重毆打案的破案率為九成二。

特首李家超六月被問到,因應多宗持刀傷人案,應否設刀具管制,李指現行機制仍行之有效,傷人案數字整體無增加,強調香港仍是「世界最安全嘅城市之一」。

image54 ▲ 港足今年的表現,令球迷眼前一亮。(資料圖片HLK攝)

體育盛事 播錯國歌風波下 冰球隊歷史性奪金

image55 ▲ (相片來源:香港冰球協會Facebook圖片)

不安彌漫,還有一班運動員力創佳績,振奮苦澀的香港人。二月,波斯尼亞冰球世界錦標賽,港隊在第三級別比賽勝出。惟主辦方播錯國歌,港協暨奧委會(港協)指控冰協,未遵指引處理國歌。

縱受風波影響,香港女子冰球隊,四月出戰羅馬尼亞世界女子冰球錦標賽,在第三級別A組歷史性奪金。風波未有平息,五月港協與冰協隔空交戰,冰協斥港協以「高壓審犯」態度處理事件;港協反駁稱「失實」。最終,港協向冰協發書面申斥。

image56

image57

港隊亞運奪53獎

九至十月,港將出戰杭州亞運,奪8金、16銀、29銅,破獲獎紀錄。「女飛魚」何詩蓓奪兩金一銀三銅,「劍神」張家朗奪港隊亞運劍擊史上首金,橋牌男子團體賽也奪金牌,電競隊奪銀。香港足球隊爆冷,擊敗勁旅伊朗,歷史性殺入四強,惜負日本和烏茲別克奪第四名,表現神勇的門將謝家榮,賽後淚灑球場,「我真係好在意呢場比賽,真係好想攞銅牌返香港,但係對唔住,我哋真係差一步…」他還說,希望港隊有天能在亞運爭標,能像日、韓、烏茲別克,恆常入四強、八強。

image58 ▲ 「FIA世界場地越車錦標賽」,成本達9,000萬元。(資料圖片/HLK攝)

國際賽車盛事「甩轆」 獲政府資助1,700萬

亦有國際賽來臨香港,但頻頻「甩轆」。11月,香港在中環海濱,首辦國際越野車賽「FIA世界場地越車錦標賽」,成本達9,000萬元,並獲政府撥款資助1,700萬。根據《集誌社》早前獲文體旅局回覆的數字顯示,這個賽事,是2023年全年撥款最高的項目。翻查資料,單是這個活動,便高於2015至2019年,各年度撥款的總和。最終,這場盛事,因賽道材料未如期抵港,首日賽事延誤、賽道由1,225米縮水至約800米,刪走賽事一大賣點「最長大直路」。

明年初,將進入「足球嘉年華」。明年一月和二月,足球名宿奧雲、史高斯領銜的明星隊、世界足球先生美斯率領國際邁亞密,將來港獻技。因新冠疫情闊別四年的賀歲盃,2月13日復辦,羅馬「王子」托迪等球星將訪港。「全面復常」後的新年,「盛事」連場,2024年的香港,能否走出不安、見新氣象?

2023年M品牌項目撥款

image59

image60

後記:

回顧2023,驚覺跟進過不少新聞,很多都已忘記。倒是難忘,今年初跟天秤意外遺孀許太蔣惠見面。

執筆三次,仍不知如何說起。許太最初拒絕受訪,再三邀請,她才心軟接受。她樂觀豁達、從容面對死亡。清楚記得,她提起丈夫時那甜蜜笑容。問她想有甚麼話想跟丈夫說,她雙眼彎彎、低聲害羞說:「唔講了,可能我哋好快就可以見面呢!」那笑容給我的感動縈繞至今。

見面時,她戴上口罩,比去年消瘦,但說話寫字仍很精神有力,還可四處逛。心想,許太狀態應該不錯吧?人生無常,許太今年十月離開了。

喪禮播映她的照片,每張笑得燦爛,令記者想起,她雙眼總是彎彎,說三兩句便哈哈大笑。願她再無痛苦、繼續歡笑。

許太曾說,這篇訪問是她心中所想,她會好好留著。我亦時常感恩,許太願意交出自己,慶幸能替她記錄。當記者時常見證無常,未必可改變,只好在變幻前好好記錄。

3

文|陳萃屏

image61

2023年,行政長官李家超形容是「由治及興」的全面開啟之年。政府稱社會和經濟「全面復常」,要全力「拼經濟、拼發展」,「為市民謀幸福」。過去一年,香港人幸福嗎?

疫後一年,樓市、股市表現仍未「復常」,港股集資額、成交額創近年新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被內地網民「打卡」標註時,揶揄是「金融遺址」。通關後內地旅客仍未能振興本地消費,市面蕭條、但商舖也難請到員工。港人「報復式」出境,北上消費成熱門搜索詞,特區政府以「夜繽紛」救市但成效似仍未顯現。

安居樂業是不少市民心願,面對房屋這「老大難」問題,特區政府倡過渡性房屋解燃眉之急、推「簡約公屋」望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但首批公屋預期最快在2025年落成,遠水如何救近火?幾宗涉精神病人的施襲的案件,令政府一度考慮施加對出院病人限制;學童自殺數字倍增,電影《年少日記》喚社會關注學童精神健康。未來一年,香港人能否「好好生活」?

image62 ▲ 香港失業率處於低水平的2.9%,商戶未有改善薪酬待遇「搶人」,同時間核心市區吉舖處處。(陳朗熹攝)

失業率處低水平 工資未復常 政府出招「搶人才」「催生」

移民潮下,香港過去三年流失近廿萬勞動人口。今年3月,《集誌社》拆解職位空缺下工資卻未復常現象,記者視察太子至旺角一段彌敦道,見到最少46張招聘廣告;記者12月底重返上址觀察,同一段路、仍有最少40張招聘廣告,其中19張更是由同一間店舖貼出。

香港失業率10月微升至2.9%,仍處低水平,人力荒下商戶未有透過改善薪酬「搶人」:有零售商舖在三月和本月的招聘廣告,以底薪一萬元聘請售貨員。政府推多項「搶人才」如高才通計劃,截至今年11月底,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逾20萬宗申請;單是高才通有逾6萬宗申請,約4.8萬宗獲批。《集誌社》曾報道截至9月底,高才通計劃有4.4萬人到港,其中包括近1.3萬名18歲以下未婚及受養子女。

為鼓勵生育,政府又破天荒推多項措施,包括生仔派兩萬、新生嬰兒家庭排公屋亦可減一年輪候時間、購資助房屋亦可優先揀樓等「催生」。

image63 ▲ 過去兩年香港流失14萬勞動人口,政府今年推多項計劃「搶人才」和「催生」。(資料圖片)

由「金融中心」到「遺址」 股市跑輸台灣、印度

「窮人恩物」兩餸飯進駐中環大排長龍、四大會計師行要求員工放無薪假…臨近年尾,種種跡象顯示疫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香港由國際金融中心,被內地網民揶揄已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紛紛在內地社交平台「打卡悼念」。

image64 ▲ 香港由國際金融中心,被內地網民揶揄已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陳朗熹攝)

「遺址」的概念,在這一年是如何建構而成?面對美國加息、內地經濟不明朗,港股表現低迷;政府在11月施政報告宣布減股票印花稅,市場回應是恆指跌破17000點。警號繼續浮現:港股今年集資額為409億元,創廿年新低,料跌出全球五大;11月底,台股港股出現「黃金交叉」,台灣加權指數31年來首次跑贏恆指;港股總市值被印度「爬頭」……

賣地屢流標庫房收入減 來年財赤或逾千億

2023,股樓齊跌,本港樓價全年較歷史高位跌逾兩成,負資產宗數突破一萬宗;賣地收入亦不理想,政府和港鐵、市建局全年推出9幅地皮招標,但多達六幅土地流標。

image65 ▲ 樓市、股市表現低迷,恆指屢破17000點,港股總市值被印度爬頭、恆指首度跑輸台灣加權指數。

港府今年兩度調低全年經濟增長預測,財政儲備截至10月底約6600億元,僅足夠應付政府十個月開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開局」年赤字達1400億,原預測今年度赤字為544億,近日已預告或增至逾過千億元,更稱不能抹殺下年度繼續出現赤字的機會。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形容香港是「腹背受敵」,經濟是廿年來最差,香港來年能否扭轉頹勢?

image66

安心出行、隔離令、口罩令壽終正寢

今年初香港陸續解除防疫措施,撤隔離令下多個社區隔離設施未啟用已停用、「安心出行」壽終正寢、恢復與內地通關、實施了959日的口罩令在三月解除,《集誌社》當時記下了除罩首日市況。今年是首個沒有口罩令的冬天,近日醫管局警告新冠病毒及流感或同時爆發,記者上周重返香港站觀察,留意到不少市民戴上口罩,有生病市民表示「最近啲菌犀利」,也有市民表示自疫情起更保護自己,認為疫情改變了生活習慣,復常也「回不了過去」。

image67 ▲ 解除口罩令已九個月,在首個沒有口罩令的冬天,不少市民選擇戴上口罩。(圖為2023年12月21日)(陳朗熹攝)

你好香港 內地客重臨「打卡」

港府年初以億元啟動Hello Hong Kong「你好香港」宣傳,大派50萬張來港免費機票等,盼重振旅遊業。旅客首十月數字逾2600多萬,但仍只及2018年同期約一半,內地旅客仍佔大多數。數字上暫回不到過去,但場景似曾相識:通關初期,內地低價旅遊團回港,團友在街頭吃兩餸飯、甚至杯麵,一度迫爆黃大仙、土瓜灣等社區;而內地旅客旅遊模式也有變化,消費力不如往日,「打卡」熱潮更盛。

image68

image69

image70

恢復與內地通關後,土瓜灣一度「復常」;政府推「夜繽紛」欲振興經濟,打響頭炮的「海濱藝遊坊」卻一度缺電;近日的廟街夜繽紛也被投訴噪音致熄燈、熄咪。

記者12月在太子、旺角一段彌敦道,點算有14間招租吉舖。核心地區吉舖處處、商場人流冷清,反映市道蕭條、與政府最初預期的疫後復常存在落差。為促港人留港消費,政府先後推出「開心香港」、「香港夜繽紛」,舉辦大型美食市集、全港戲院日、海濱夜市;最新推出廟街夜市,首晚八時被投訴噪音,唱歌大叔舌戰警員,一句「依家香港乜環境,大家心照啦」,似道出港人心聲。

「楊枝甘露溝茉莉花茶」喻深圳創新 成網上熱話

本地消費持續疫弱,港人北上消費卻成「熱潮」:每逢周末,數十萬港人北上消費,內地超市、商場成假日去處,單計十月,港人在深圳消費高達39億港元。《集誌社》11月中報道港青Raymond北上,他的「楊枝甘露溝茉莉花茶」反映深圳價廉創新、香港則價貴賣懷舊,成為網上熱話。有港人不往北走,日本成主要目的地,今年首11個月已有逾186萬人次港人訪日;由冬至到聖誕節四日,累計逾167萬港人出境外遊。

image71 ▲ 《集誌社》訪問北上消費港青Raymond,他以楊枝甘露溝茶喻深圳創新、香港落後,成熱話。

本地零售市道淡靜,內地來港的連鎖品牌近日卻在港掀起新一輪熱潮,市民排長龍為搶購「9元凍檸水」。多間內地餐飲品牌進軍香港,部分更是「二次回歸」,包括「東山再起」的喜茶:由高峰期8間分店到陸續結業,在2020年僅剩一間,前年底和今年加開分店,令數目增至4間。

image72 ▲ 內地連鎖品牌攻港,「蜜雪冰城」推出9元凍檸水,市民大排長龍(陳朗熹攝)。

「減辣」下 樓價指數創六年半新低 負資產破萬宗

住屋一直是困擾港人的生活難題,安居樂業是不少港人願望。2023年,政府繼續覓地建屋,施政報告預料未來十年建屋41萬;不過今年私人市場樓價節節下跌,政府自2010年「加辣」以來首次「減辣」,宣布多項樓市減稅或免稅措施,惟樓價仍未明顯反彈,樓價全年較歷史高位仍跌逾兩成、第三季負資產數量逾1.1萬宗;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數據顯示,樓價指數連跌六個月,是2017年首季以來新低。

image73

image74

簡約公屋選址、造價爭議不絕

基層住屋方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官員曾提出香港要「告別劏房和籠屋」。今年港府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需在10個月內研究,擬為「劏房」居住環境設最低標準。政府今年落實部分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房屋政策,當中備受關注的是造價比公屋還要貴、只擬用5年的簡約公屋。

簡約公屋無論選址、造價均惹來爭議,年初引來一眾啟德業主反對,九龍中立法會議員楊永杰一度計劃在啟德選址附近舉行「史上最短」遊行,惟不足一日已撤回申請;年底,政府更改部分簡約公屋選址,刪去被指偏遠的上水蓮塘尾項目,另擬改建五校舍,以參考過渡性房屋的做法興建簡約公屋。

image75 ▲ 過渡性房屋同心村位於元朗,2022年五月入伙,被批位置偏遠;今年二月房屋局長何永賢指入住率近六成。

過渡性房屋住戶陷輪迴 多宗石屎事故揭舊樓失修危機

《集誌社》年初報道,有過渡性房屋住戶如經歷居住輪迴,有人三度搬劏房或板間房,再由南昌過渡性房屋、搬到偏遠的元朗過渡性房屋,十年度五度搬遷上樓無期。南昌的過渡性房屋已於今年拆卸,地皮交還予發展商;截至10月底,過渡性房屋入住率約為九成。

有瓦遮頭亦未必能安居,今年多幢大廈日久失修,在鬧市更有石屎擊穿巴士頂,塌石屎擊傷途人情況屢屢發生。《集誌社》追蹤報道,揭示有舊樓接強制驗樓令十年仍未驗樓,屋宇署接查詢後即視察;「鹹水樓」失修嚴重,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曾預告,或會在年底檢控未遵辦驗樓令的業主。

image76 ▲ 多宗塌石屎事故揭舊樓失修危機,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曾預告,或會在年底檢控未遵辦驗樓令的業主。

街頭現溫暖人心塗鴉 籲「見攰就唞」

2023年的香港人,你過得好嗎?你最近還好嗎?最近,街頭上出現了一些溫暖人心的塗鴉,例如是「請好好生活」、「見攰就唞」、「一起走下去,總好過跳下去」。

image77

image78

image79

學童自殺個案倍增 《年少日記》喚關注

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引述警方數字,今年截至11月8日,已有306名學童輕生,其中269人獲救、當中37人死亡,平均年齡15.8歲;據中心統計,單在今年8月至10月,已記錄22宗涉及18歲以下人士、或大專學生新聞報道有關的企圖自殺個案,與去年同期共11宗比較,增幅達一倍。調查顯示近一成中學生曾有輕生念頭,有輕生個案生前無異樣未有求助。電影《年少日記》喚大眾關注學童壓力和自殺問題,也探討受創的人如何活下去。政府12月成立三層應急機制應對學童自殺問題,仍待觀望成效。

image80 ▲ 今年截至11月初有逾300名學童輕生,另有調查顯示近一成中學生曾有輕生念頭;電影《年少日記》喚大眾關注學童壓力、也探討受創的人如何活下去。

斬人、倫常命案惹精神健康關注 病人組織憂被標籤

今年6月,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案,一名有精神病紀錄男子在荷里活廣場以刀向途人施襲,兩名女子傷重不治,有酒樓廚師阻止對方施襲,表明「想阻止佢唔好再傷害人」;之後深水埗發生倫常命案,三名年幼女童疑被印度裔母親焗死。兩案疑兇正被還押,案件押後再訊。

image81 ▲ 今年6月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案、兩名途人死亡;市後有市民到場獻花,悼念死者。

連串事件令人關注精神健康問題,有人憂慮社會標籤精神病康復者,集誌社接連跟進,報道患者家人如何面對代際創傷,有過來人兼社工則設組織自助,訴說現行支援不足和限制。不過,政府檢討政策方向,以加強對病人限制為主,醫衞局一度擬擴大「有條件釋放」機制範圍,當中包括會將自願入院、但有刑事暴力記錄或傾向病人改為強制羈留,令病人憂慮失醫療自主、也有病人反映覆核和撤令困難。

政府現階段擱置擴大有條件釋放令

《集誌社》最新報道政府現階段擱置擴大「有條件釋放令」適用範圍,醫管局月底實施新指引「提醒」前線醫生,即使病人自願入院、醫生應「儘量」考慮向有刑事暴力病史或傾向者發強制入院令。

如何好好生活繼續成為香港人重要課題,面對政治、經濟、社會巨變,未來一年,過得好或不好,關心自己及身邊人身心健康,都是重要的事。

image82

後記

在《集誌社》工作尚有數天就滿一年,這是我從大學畢業以來,入職最久的工作。大學畢業後,曾因工作不如意辭去全職、因薪金不穩定放棄自由工作、因公司停運而失業等。很幸運可加入這個人少少、但做新聞得以心安的地方。

回顧過去一年,日子過得相當充實。想談兩個片段:在沙士系列報道中,我訪問了20年後仍受沙士後遺影響的病人,在當時的後記寫下:「真正受苦的人,至今仍活在陰影中,我們又可以做甚麼?我只可以繼續報道。」其實下筆之際,感到無力,好像除了記錄、便沒其他事情可做。

image83

今年中曾報道政府若擴大有條件釋放令適用範圍,對現時的精神病患有何影響,報道刊出後原先感覺不大,不過最近同事Winsome跟進醫管局暫擱置擴大釋放令。知悉這個消息後,心中有些安慰;不敢說是報道起了作用,但對於自己的報道曾反映受訪者的聲音及疑慮,感到少許滿足。

這年來我慢慢學習,報道新聞不應因為結果而去斷定一個報道的成效,而是視乎事件是否具公共性、是否重要。在價值逐漸真空的時代,願我們仍能捉緊每個微小但重要的時刻,繼續照亮彼此。

Made with by Ag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