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審訊第廿五日】
獨媒報導 | 2024.02.07
- 陳沛敏:7.1佔立會後 黎智英指示報導年輕人心聲 「爭取市民諒解和支持,得以平反」
- 黎智英訪美後要求被訪問 陳沛敏:不感意外或奇怪,黎一向認為需爭取外國施壓
【獨媒報導】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3間蘋果公司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及串謀刊印煽動刊物等罪,案件今(7日)於高院(移師西九龍法院)踏入第25日審訊。前《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繼續以「從犯證人」身份出庭作供。控方就2019年七一佔領立法會提問,訊息紀錄顯示,黎智英在事後指示陳沛敏報導年輕人心聲,「盡量為他們在這件事上爭取市民諒解和支持,得以平反」、「盡量大做特做令年輕人獲得同情」,又要求把「這些 sentiment 擴大擴散,瀰漫成為市民共識」。陳表示黎落指示之後,「我哋就好似要帶住動機去採訪呢件事」,而她最後有落實黎的指示。訊息紀錄又顯示,黎曾提議陳刊登前荃灣區議員岑敖暉的文章,或採訪他就事件的觀點。
雙方續討論「逆權」英文翻譯 最終採用「反威權主義」意思
有關昨日陳沛敏提到的「逆權」英文翻譯問題,控方甫開庭便告知法庭,控方認為「逆權」譯作「anti-authority」較合適,但辯方則認為「anti-tyranny」較合適。
代表黎智英的資深大律師彭耀鴻表示,他未能同意控方的見解,因「anti-authority」意思是不接受任何權力管治,暗示「無政府」。彭又稱,他昨晚看過南韓電影《逆權大狀》,內容講述某律師願意接手一宗牽涉政府濫權的案件,所以認為「逆權」有反極權的意思。
不過杜麗冰隨即指出,不能盲目地跟從一部電影來翻譯,應該讓法庭傳譯員根據本地脈絡來翻譯「逆權」一字,而昨日把《逆權六月》翻譯做「The June Struggle」是不正確。
控方其後展示控方英文翻譯文本,就同一組中文字「逆權六月」,出現兩種不同英文翻譯,分別是「Revolution June」和「The June Struggle」。杜官認為有少許誤導性。
法庭傳譯員被要求作出決定時,一度猶豫,表示「逆權」會因應「權」所指涉的對象而有不同譯法,她最終表示按前文後理來理解,會認為「逆權」應譯作「anti-totalitarianism」或「anti-authoritarianism」。辯方彭耀鴻表示認同此譯法,控方代表周天行則表示尊重法庭傳譯員的專業性。各方最終同意採用「anti-authoritarianism」作為「逆權」的英文翻譯。
法官李運騰提到,控方有兩年時間準備本案,卻仍欠周詳。杜麗冰亦同意,指控方假設所有法官都同時懂得閱讀中文和英文,可是事實卻不然,當有法官不是雙語時,問題便會浮現。在審訊中多番表示不懂閱讀中文的法官李素蘭,對杜官表示贊同。
訊息顯示黎智英指示陳沛敏報導佔領立會 「盡量大做特做令年輕人獲得同情」
已承認「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控罪的前《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第四天以「從犯證人」身份出庭作供。
控方接著就反修例爆發之後,示威者在七一佔領立法會的事件提問。事後黎智英向前動新聞總監張志偉傳送訊息:「Nick,很好。年輕人衝(擊)立法會事(件)令我心情沈(沉)重,你們認為泛民善後工作有什麼該做令運動可以持續?好彩市民對年輕人闖立法院會是多少有些體諒,損害可能不太大。你們認為呢?謝謝。」、「這年輕父親講得很好,對很多人都會有啓發性。」黎將上述訊息轉發給陳沛敏,又指死守立法會其中一名「死士」的訪問影片有很多人看。陳沛敏回覆:「收到,明天報紙已會有很多衝擊和佔領立會年輕人心聲,包括上述『死士』。明天會再做。」
黎其後回覆:「是,要再做。明天是否集中做年輕人的心聲,盡量為他們在這件事上爭取市民諒解和支持,得以平反?謝謝。」陳回覆「當然一定有些人不認同衝立會,但這些人也不會因此變成認同林鄭。我們明天會再做。謝謝」。黎再回覆「盡量大做特做令年輕人獲得同情」等。
▲ (資料圖片)
陳沛敏:黎落指示後 「好似要帶住動機去採訪」
陳沛敏供稱,根據訊息紀錄,黎要求把「這些 sentiment 擴大擴散,瀰漫成為市民共識」,即是要求報導年輕人心聲,爭取市民諒解和支持。而她亦嘗試告訴黎,《蘋果》已經報導了年輕爸爸「死士」及示威者放低錢才拿汽水飲,他們意識到佔領立法會是重大事件,已本能地去做報導和記錄。陳續指,「但黎生係有個 intention 想我哋再跟進」,「佢喺訊息俾我哋嘅指示係:衝擊立法會呢件事好有爭議,會令到市民唔再支持呢個運動。所以我哋喺佢未出聲之前,我哋其實都係會採訪呢件事,但係佢講完呢番說話之後,我哋就好似要帶住動機去採訪呢件事」,令市民繼續支持運動,以及「想公眾諒解或支持」。
法官李運騰問到,黎是否希望陳帶著目的去做報導,而且這是否一個指示。陳表示「我理解係」,而最終亦有執行黎的指示。她會與《壹週刊》主管聯絡,先確認他們會否跟進事件,當他們提供示威者訪問後,「我哋會做大,落實黎生嘅指示。」
黎智英提議刊登岑敖暉文章或訪問有關佔立會觀點
2019年7月2日的訊息紀錄顯示,黎向陳傳送前學聯副秘書長、前荃灣區議員岑敖暉的 Facebook 文章,問陳:「沛敏,我們可用某種形式刊登這篇文章嗎?甚至給他做個訪問說明。謝謝。」陳回覆:「論壇可刊登。另有他的聯絡嗎?」黎回覆:「我來問。謝謝」,其後再稱:「他是岑敖暉,你應有他的聯絡吧。」陳傳送一個「OK」表情符號。
根據訊息紀錄,陳將黎上述訊息轉發給負責論壇版的編輯楊清奇,並問楊「明天見報論壇會否盡量組織有關佔領立會的文章?」、「麻煩你找人聯絡他(岑敖暉)看此文章能否用。謝謝」。楊回覆:「要港聞同事幫幫手吧,睇下有冇佢 contact」,陳傳送了岑的聯絡資訊之後,楊稱:「暫時有四稿,岑未覆,如得,出全版」,又指「楊社」和另一個專欄都會延後出。被問到「楊社」是誰,陳指是《壹週刊》前社長楊懷康,筆名是「古立」。
陳庭上解釋,由於她覺得不是太適合以新聞形式去處理岑敖暉的文章,或是訪問他,所以問可否刊登岑的文章。
陳沛敏指黎智英投稿外國媒體和受訪較2019年之前頻密
2019年7月4日,黎智英向陳沛敏傳送一篇文章連結,是黎所撰寫的文章 “What the Hong Kong Protests are really about(〈香港示威究竟是關於什麼〉)”,在7月1日刊登於《紐約時報》。控方指,根據訊息紀錄,黎將相同的文章連結亦傳送至李卓人、何俊仁、WhatsApp 群組「Jim/ Jimmy/ Mark」等。
▲ 黎智英(資料圖片)
控方問以陳所知,黎在2019至2021年期間,替外國媒體撰文的頻率是怎樣?陳表示:「我講唔到有幾頻密,不過係比2019年之前頻密咗。」控方續問,是否相比2014年較頻密?陳回答:「係,會頻密咗。」控方續問,黎接受外媒訪問的頻率又如何?陳指:「咁2019年之後係頻密過以前囉。」
陳沛敏:為加入蓬佩奧晤黎智英報導 而出第二版報紙
控方展示2019年7月9日《蘋果》報紙A3版報導〈蓬佩奧晤黎智英討論逃犯例〉。文章上方標註「今晨第二次版」,陳沛敏解釋意思不是印刷第二版,而是印了某一部份數量的報紙後,決定更改內容至第二版,之後根據第二版而印刷餘下數量的報紙。陳指由於當日他們未能趕及在第一版報紙擺放蓬佩奧晤黎智英的報導,為了刊出該報導而出現第二版。
控方問為何要在第二版加入此報導。陳表示:「因為黎先生去美國見國務卿蓬佩奧,會係重要,會需要改版去處理。」控方追問這何以重要?陳表示,有見黎一直不時傳送外國的文章給她,「佢會好關注外國點樣睇香港嘅運動啦,所以佢今次直情係自己去美國,去見美國國務卿,所以我哋會咁樣處理。」
法官杜麗冰問,陳認為黎智英會見蓬佩奧的新聞非常重要,重要到有需要當天盡早刊登,問陳是否同意。陳同意。
控方另展示2019年7月12日刊於報紙的報導〈黎智英晤博爾頓促蓬府援港〉,當中引述《彭博》報導,黎先後會見時任美國副總統彭斯、時任國務卿蓬佩奧、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共和黨參議員克魯茲、加德納、斯科特會面。
控方另展示2019年7月15日的《蘋果》網上新聞推送通知(push notification),文章題為〈【逆權運動】黎智英籲美發聲支持港人 「以道德力量抗中」〉,報導內容源自《福斯商業網》(Fox Business)文章 “US-China trade negotiations: Moral authority is great leverage against China, Jimmy Lai says”。
根據訊息紀錄,控方指「香港監察」創辦人羅傑斯(Benedict Rogers)於2019年7月19日向黎發送訊息,轉述美國國會議員 Ted Yoho 有意投稿予《蘋果》,希望聯絡編輯。黎遂把相關訊息轉發給陳。陳確認當時有收到 Ted Yoho 的投稿文章,可是不太記得文章內容,相信是關於支持當時香港的運動。至於文章最後有否刊登,陳則不記得。
【獨媒報導】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3間蘋果公司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及串謀刊印煽動刊物等罪,案件今(7日)於高院(移師西九龍法院)踏入第25日審訊。前《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繼續以「從犯證人」身份出庭作供。她稱黎智英在「飯盒會」上曾經建議「關於運動嘅新聞要做得好」、「關於警暴嘅新聞,佢提我哋要做得深入」。黎於2019年10月到美國會見參議員之後,要求陳「用訪問形式,問我十條左右香港現時情況和這次華盛頓游說之旅問題」,陳遂應要求構思問題,然後交給同事。陳又提到,黎一向認為要爭取外國向香港政府施壓,令政府回應訴求。此外,訊息紀錄顯示,黎的私人助手 Mark Simon 曾向陳提及美國組織「香港民主委員會」前執行總監、正被警方通緝的朱牧民,並提供聯絡電話和電郵給陳。
控方質疑照片見7.28示威者推著火手推車 惟報紙頭版僅提「生雞蛋」
已承認「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控罪的前《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第四天以「從犯證人」身份出庭作供,由助理刑事檢控專員張卓勤作主問。上午聆訊談及7.1佔立法會之後,黎智英指示陳報導年輕人心聲,以爭取市民支持和諒解。
控方下午展示2019年7月29日《蘋果日報》頭版,關於7月28日的中上環警民衝突,題為〈生雞蛋來襲 催淚彈還擊警亂 槍狂射平民〉,並指報紙下方有圖片拍攝到示威者在上環西港城推動一架燃燒中的手推車,問為何標題卻只寫「生雞蛋來襲」?陳則表示當天她休假,相關報紙並非由她處理,而是其副手、前執行總編輯林文宗負責。
▲ 前《蘋果日報》執行總編輯 林文宗(左)、副社長 陳沛敏(右)
陳沛敏指黎智英在飯盒會談及時局看法 提醒警暴新聞要深入
控方展示2019年8月1日的訊息紀錄,黎邀請陳翌日到他家裡吃晚飯。陳供稱,過往曾經與其他同事一同到黎家中吃午飯,晚飯則比較少。被問到8月該次晚飯討論了什麼話題,陳表示不記得具體內容,只記得黎在場時會談及工作。
陳供稱,「後來佢(黎)搞咗個飯盒會」,便會在公司大樓的貴賓房內吃飯,期間黎會向同事表達他對時局的看法。報紙部門的「飯盒會」會每隔數星期舉行一次,出席者包括她、前社長張劍虹和執行總編輯林文宗等。黎談及的話題包括如何令報紙「雜誌化」、內部資訊科技系統等;時局看法方面,黎曾經建議「關於運動嘅新聞要做得好」、「關於警暴嘅新聞,佢提我哋要做得深入」,而張劍虹會負責會議紀錄,事後透過軟件「Slack」發送給其他同事。
陳記得「飯盒會」由2019年開始舉行,而2020年則持續了一整年。控方指黎於2020年12月起被扣押,問「飯盒會」是否一直有舉行,直至黎還柙。陳則指即使疫情爆發後仍然有開會,但不記得直到哪一個月份為止,因她並沒有出席所有「飯盒會」。
蘋果廣告提及「港台命運共同睇」 陳沛敏:黎認為台港兩地命運相連
控方展示《蘋果日報》自己的全版廣告,可見台灣地圖形狀及3名台灣政治人物,包括蔡英文、柯文哲和韓國瑜,大字標題〈明日台灣民主,失守還是堅守?〉,下方顯示「升級壹會員港台命運共同睇」。
控方問為何會使用「港台命運共同睇」字眼,以及這是否當時《蘋果》的立場。陳則指:「『共同睇』係食字,『共同體』係體育嘅『體』,而唔係睇嘢嘅『睇』。」她指上述廣告的意思是,讀者可以用一個價錢,便能在《蘋果》手機 App 上兼看香港和台灣的內容。但她相信控方問題的意思是《蘋果》立場上,是否認為台港兩地命運有相連關係,而「呢個係黎生嘅立場」,因她以往在黎的文章中,以及他在會議上談及時局時,「都會就住台灣講佢嘅意見,所以就知佢嘅立場。」
2019年8月18日的訊息紀錄顯示,黎向陳表示將會接受美國霍士新聞訪問,要求陳替他搜集資料,而陳其後提供相關資料。同日,《蘋果》發出一則推播通知(push notification):〈【逆權運動】讚美國將反送中跟貿易戰掛鈎 黎智英接受霍士訪問:美國應助港人抗爭〉。
陳沛敏曾與黎智英私人助理Mark Simon訊息對話
控方指陳的 WhatsApp 訊息紀錄顯示,她在2019年8月與 Mark Simon 有訊息對話。陳指他是黎的私人助理,她在擔任副總編輯的時候才知道有這個人。被問到曾否與 Mark Simon 面對面交談,陳反問:「可能見到面 Hello,咁算唔算?」,惟她肯定二人不曾詳談。陳又表示不記得第一次見到 Mark Simon 是何時,只記得「咁有個外國人喺公司出現,大家都會八卦吓佢係邊個」。
被問到 Mark Simon 的辦公室是否都在壹傳媒大樓,陳表示「唔肯定」,但她知道 Mark Simon 經常到台灣《蘋果日報》工作,因張劍虹不時赴台灣公幹,回港後提及他在當地見到 Mark Simon。陳相信 Mark Simon 職責是協助黎打理傳媒以外的生意,以及處理黎指派給他的工作。
控方指Mark Simon提及購買裝備 陳沛敏:記者示威現場採訪需要
訊息紀錄顯示,Mark Simon 於2019年8月26日向陳表示,他正身處台灣,可以低價購買大量頭盔、防毒面罩、保護衣,如陳有需要可提出。
控方問為何 Mark Simon 會談及頭盔、防毒面罩等保護裝備。陳則指當時示威活動很頻密,而記者到現場採訪時需要這些裝備,「因為現場兵荒馬亂,都需要呢啲頭盔、防毒口罩和記者反光衣。」她續指,記憶中這些裝備很難購買,不只《蘋果日報》,其他媒體也面對相同情況,「以前未曾試過帶嗰啲嘢去工作㗎嘛」,所以當 Mark Simon 聲稱可以買到,她便禮貌上回應「好」,但是「冇好認真對待」他的訊息。
訊息顯示Mark Simon提及朱牧民新組織 並提供聯絡電話
至2019年9月10日,Mark Simon 再向陳發送訊息,問《蘋果》有否派任何人到美國華盛頓採訪時任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和歌手何韻詩的訪美之旅(“Guys, Have we sent anybody in DC to cover the Joshua Wong & Denise Ho trip? Thanks”)。陳回覆有(“Yes”)。Mark Simon 之後再說,牧師朱耀明兒子朱牧民正帶領一個新組織,而且獲得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和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支持(“Great, there’s a new group there headed up by Sam Chu, he’s the son of Reverend Chu. I’m not 100% sure how good they’re going to be but Martin Lee and Anson Chan are backing him.”),其後傳送朱牧民的聯絡電話和電郵給陳。
陳庭上表示,當時並不認識美國組織香港民主委員會(Hong Kong Democracy Council),看到有關朱牧民的新聞時才知道。
翻查報導,朱牧民是美國公民,他於2019年9月起擔任美國組織香港民主委員會(Hong Kong Democracy Council)執行總監。2020年7月,《國安法》生效約一個月,警方宣布通緝羅冠聰等6名海外港人,當中包括朱牧民。
控方又提到,黎智英於2019年9月再度接受外媒霍士新聞訪問,《蘋果》於9月6日發出一則推播通知〈【逆權運動】「如果我們不抗爭會失去所有」 黎智英接受霍士訪問解釋國際支持的重要〉。陳則表示事前並不知道黎受訪,「佢做外媒訪問又唔會通知我。」
訊息顯示黎智英訪美後 要求陳就游說之旅訪問他
控方早前開案陳詞提及黎智英於2019年10月22日到美國會見參議員。同日,《蘋果》網站就此報導,題為〈【美國直擊】參議員關注示威暴力升級 黎智英冀美多發聲令青年面對警暴不孤單〉,配圖寫有「國際戰線速報」。控方問《蘋果》有否組織「國際戰線」?陳回答沒有,而且這是網上新聞,她不知道網站同事使用「國際戰線」的考量是什麼。
2019年10月24日,黎智英傳送訊息給陳:「沛敏,因我今期沒時間寫稿,你是否可以用訪問形式,問我十條左右香港現時情況和這次華盛頓游說之旅問題,我解答作為專欄文章?謝謝。」陳則回覆「👌我度度」。
陳供稱,她當時收到黎的訊息之後,便構思了一些問題,然後傳送給同事,之後再由同事傳送給黎。
So pleased to welcome Jimmy Lai, Martin Lee and Janet Pang to the U.S. Capitol. My full support and admiration goes to those who have taken to the streets week after week in non-violent protest to fight for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HongKong. pic.twitter.com/maeTwTR8eV — Nancy Pelosi (@SpeakerPelosi) October 22, 2019
陳沛敏:訪美與黎一向立場相符 即「爭取外國向香港政府施壓」
被問到事後有否與黎討論該次訪美,陳表示沒有特別去討論,因為對於她而言,「佢去美國做嗰樣嘢,同佢一向嘅立場相符,所以我又冇乜好奇怪或好意外嘅問題要問佢。」
控方追問黎「一向的立場」是怎樣。陳指稱:「佢覺得要爭取外國向香港政府施壓」,當時運動有幾個訴求,除了撤回《逃犯條例》之外,社會上還有聲音質疑是否存在警暴,要求獨立調查事件,黎的立場覺得要透過外國施壓,令政府回應訴求。
被問到黎有否談及「施壓」是指什麼,陳表示「黎生冇直接同我講過」,不過當時背景是美國眾議院正在審議《香港民主及人權法案》,「佢喺嗰個時間訪問美國,亦都同當時嘅國會議員見面,我相信係呢一類、呢啲法案嘅施壓囉。」
黎智英吩咐陳找新聞圖片 以協助政黨製作海報籲區選投票
控方展示2019年11月15日《蘋果日報》報紙,其中一篇報導題為〈屠龍隊邊緣呼喚 全民勇武/三罷〉,版面上方印有「樽頸困局」,陳形容這是編輯對當時運動情況的形容。控方補充當時香港發生中大校園暴動。
控方問此報導以什麼角度來撰寫。陳指這是一個人物訪問,「佢屬於比較激進啲嘅團體,佢呼籲標題所講嘅嘢,同埋解釋點解要呼籲囉。」
訊息紀錄又顯示,陳沛敏和林文宗就一幅題為「請投票止警暴」海報討論。陳指黎吩咐她去找一些新聞圖片讓他揀選,相信是協助一些政黨去製作海報,是有關2019年區議會換屆選舉。
案件明日續審。
案件編號:HCCC51/2022